確診破三千 口罩應升級
先知提衛生倡議 普世認同併附議 科技應用於防疫 成效卓著皆受益 今日確診三千例 防護口罩應升級 通過 2020 年新冠嚴苛的考驗,台灣成為全球防疫的優等生。然而,自今年 4 月 1 日 破百例確診起,今日正式破三千確診,達到 3,766 例。不禁令人憂心,難道會繼續倍增嗎? 2003 年 SARS 肆虐期間,澳洲政府邀請電商發明人丁玲虹 (Linda Din) 到 APEC 提案解決中小企業的需要問題,進而平衡區域經濟發展。丁玲虹提案的要點之一為「 衛生倡議 」 — 引發熱議;各國代表提出疑問,丁玲虹說明「 非接觸式感應 」和「 非現金 」將是未來防疫的重點,日本代表實況轉播,不久出現「 NFC 論壇 」,丁玲虹的發明逐年被應用於文明世界的各個角落,也成為新冠期間防疫掃碼的重要工具。 三月時,丁玲虹即在幾個聚會中向各界意見領袖呼籲:「 台灣應當重視歐規 FFP2 口罩 。」因為「 FFP2 」等級可以過濾油性和非油性粒子 ( 美規 N95 只要求過濾非油性粒子 ) ,最適合倚靠機車交通的地區。丁玲虹推薦通過歐盟「 CE 0161 」由 Autoland Technology 研發的 3D 口罩,外層具有疏水性,在歐洲下雪地區不會弄濕口罩造成不舒服,內層親膚性,造型不會磨嘴,輕柔可耐久戴,女孩子不會脫妝,既防疫又能保持美麗。 最近,瑞典哥德堡大學醫學院在「 呼吸測試 」 (B reath Test ) 中檢測到 COVID-19 感染,在很短的時間跨度內呼氣 ( exhale ) 產生的「 微小液滴 」 ( microscopically small fluid droplets ) 中,可以檢測到導致 COVID-19 的 SARS-CoV-2 冠狀病毒之痕跡。研究人員,職業和環境醫學博士生維克倫德 (Emilia Viklund) 表示,可以檢測到直徑小於 5 微米 (μm) 帶有 RNA( 核糖核酸 ) 病毒的微粒。至少在 COVID-19 病程早期,只需幾次呼吸就足以檢測從小氣道 ( small airways ) 呼出的微小液滴 ( 即粒子, particles) 中的病毒痕跡。而研究呼氣的「 氣溶膠微粒 」 ( aerosol particles ) 的方法,可以很好地補充已建立的測量和監測新冠病毒的方法,對於研究分析感染的